分析孩子的問題行為——他想通 過行為告訴我們什么
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經(jīng)常發(fā)脾氣摔東西...孩子的一系列問題行為讓家長們頭痛不已。
行為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通常會把想和作為兩個部分來對待:想是別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別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識地,我們會通 過行動來掩蓋我們真實的想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復雜的游戲。然而,無意識中,我們?nèi)匀荒軓拿總€人的行為里讀到他們的想法。
那是不是孩子的所有問題都需要進行干預呢?我們又該如何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有效干預呢?從應用行為分析(ABA)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行為歸類到四種功能中去。
問題行為的選擇
1.是否對孩子以及孩子身邊的人產(chǎn)生危險;
2.是否會影響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
3.發(fā)生的頻率有多高;
4.是否能被社會環(huán)境接受。
問題行為的功能
功能1:實物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我想要(XX)。
實物強化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絕時。當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被強化,也就是說在將來會更多地發(fā)生。
例如:路過小賣鋪,孩子說“媽媽,我要吃冰淇淋”;媽媽說“今天不吃冰淇淋”;孩子開始哭鬧,并且越來越大聲,甚至躺倒地板上,直到媽媽無法忍受;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哭,媽媽就給你買”;孩子停止哭鬧,媽媽給買冰淇淋。
當然,這里的“實物”,并不僅限于我們看得到的東西,也可以是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功能2:注意力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請關注我!
這里要強調(diào)一點,注意力可以是正面的,例如表揚孩子,陪孩子玩;注意力也可以是負面的,例如批評孩子。當孩子需要家長的注意力的時候,他并不在意他所獲得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
注意力強化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家長忙于其它的事情,一段時間沒有給孩子注意力。孩子開始做一些家長通常會制止他們的事,家長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長的注意力;以后在孩子想獲得家長注意力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做類似的事情。
例如,媽媽在廚房做午飯,孩子在客廳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玩電燈開關,一開一關,一開一關;媽媽告訴孩子孩子不要玩,孩子不聽繼續(xù)玩;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后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獲得媽媽的注意力)。
功能3:逃避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
逃避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家長給指令并且堅持執(zhí)行該指令時。當行為不斷升級,家長疲于應付孩子的哭鬧而忘了之前給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成功出逃了該項他不想做的任務;在下次孩子不想服從某項指令時,行為就會再次發(fā)生。 有的時候,孩子還是做了家長要求的事。但因為問題行為而延遲了執(zhí)行任務的時間,對行為也是一種強化。
例如,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想要逃,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孩子不需要再做作業(yè),或者晚一點再做。)
功能4:自我刺激行為
這一類行為與前三類不同:前三類行為的強化物都來自于第三者,而自我刺激類的行為,強化物產(chǎn)生于自身體內(nèi)。
確認是否自我刺激行為:當該行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無論是否有旁人在一邊都會發(fā)生時,通??梢源_認為是自我刺激的行為。
由于自我刺激行為的強化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當自我刺激行為發(fā)生時,行為就自然得到強化,之后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就會慢慢提高。
有些小年齡孩子身上觀察到的與感覺系統(tǒng)相關的自我刺激行為,隨著年齡可能會自然慢慢減弱甚至消失: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發(fā)育,行為所達成的感覺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該行為就達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減少了。
由于不同功能的行為強化的原因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繼續(xù)強化該行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首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行為的功能,然后才能正確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