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類別 | 課程名稱 | 授課老師 | 課時 |
---|---|---|---|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士 (專業(yè):105) |
檢驗基礎 | 音 誠 | 26 |
臨床血液學檢驗 | 孫海珍 | 28 | |
臨床化學 | 秋 語 | 37 | |
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 | 博 文 | 26 | |
微生物檢驗 | 容 逸 | 24 | |
寄生蟲學及檢驗 | 董習虹 | 9 | |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師 (專業(yè):207) |
檢驗基礎 | 音 誠 | 26 |
臨床血液學檢驗 | 孫海珍 | 28 | |
臨床化學 | 秋 語 | 37 | |
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 | 博 文 | 26 | |
微生物檢驗 | 容 逸 | 24 | |
寄生蟲學及檢驗 | 董習虹 | 9 | |
臨床醫(yī)學檢驗主管技師 (專業(yè):379) |
檢驗基礎 | 音 誠 | 26 |
臨床血液學檢驗 | 孫海珍 | 28 | |
臨床化學 | 秋 語 | 37 | |
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 | 博 文 | 26 | |
微生物檢驗 | 容 逸 | 24 | |
臨床實驗室質(zhì)量管理 | -- | 21 |
聽課
課程與PC端同步更新,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做題
海量精選試題,想練就練,瞬間提分。答疑
海量精選試題,想練就練,瞬間提分。直播
老師學員面對面,有問有大收獲多。造血物質(zhì)有哪些
血液本身是一種高營養(yǎng)的物質(zhì),因此造血也必須有很廣的營養(yǎng)原料。造血所需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鐵、銅、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12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物質(zhì)。 蛋白質(zhì)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礎,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質(zhì)就是各種蛋白質(zhì),尤其是紅細胞。如果蛋白質(zhì)供量不足,造血器官就無法生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的血液,就會出現(xiàn)貧血而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成人每天需要蛋白質(zhì)約75克。蛋白質(zhì)原料的食品,主要有魚、肉、蛋類、奶類、豆類以及玉米、馬鈴薯、花生等。
鐵是血紅蛋白中的主要成分。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是通過血紅蛋白中的鐵的結合作用來完成的。如果鐵量不夠,就會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成年人每天需要鐵量為12毫克。含鐵較多的食品主要有海帶、黑木耳、菠菜,其次是動物的肝臟、血、肉、蛋黃,豆類、稻米中也有較多的鐵含量。
葉酸對于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有重要影響。如果供量不足,就會出現(xiàn)巨紅細胞貧血,這也叫葉酸缺乏病。成人每天需要量為200微克。含這種物質(zhì)較多的食品有肉類、肝臟、豆類、蛋類、水果及綠葉蔬菜等。
維生素B12、維生素C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雖然在紅細胞內(nèi)含量不多,但對紅細胞的成熟和鐵的吸收等造血過程,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不同的食品,所含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盡相同,因此在膳食時應力求廣泛多樣。這樣做可使機體在攝取營養(yǎng)過程中可以達到充分的互補。為了更好地攝取造血需要的營養(yǎng)原料,既不可暴飲暴食,又不要偏食。
造血的物質(zhì)指的是制造紅細胞的物質(zhì),主要有蛋白質(zhì)、鐵、維生素B12、B6、葉酸等。蛋白質(zhì)來源自肉類及豆類;鐵來源自蛋黃、牛肉、肝、腎、豆類、葉綠素、海帶及波菜等,另一個重要來源為鐵鍋所游離出來的少量鐵;B12及B6來源較多的是肉、肝、腎、蔬菜等;葉酸的主要來源為蔬菜、酵母及動物內(nèi)肝。
在諸多造血物質(zhì)中,鐵是主要的物質(zhì),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質(zhì),人體內(nèi)鐵平均量約為3-4.5g,男性全身鐵量約為500mg/kg,女性為35 mg/kg,鐵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血液,并與其他物質(zhì)結合組成10類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與卟啉環(huán)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是紅蛋白的主要物質(zhì),而血紅蛋白又是紅細胞的主要物質(zhì)。據(jù)測定,紅細胞中的96%是血紅蛋白。維
最新文章